歷年個展紀錄

2000 一樣/ 臺北市立美術館| 作品 | 藝評 |

 「一樣」阿卜極個展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/柯應平

 阿卜極(詹獻坤)1965年出生於雲林農家,或因環境和本性使然,少年喜好寫生,與大自然對應的體驗,是他日後創作的基點。

阿卜極的美術學習,經歷了一般美工、西畫科系,而擴展至造形研究所的專業訓練,似是偏屬西方式的教育體系與表現媒材;然而,形塑其現今風格的內在精神,應是源自於中、印的東方性美學思維。從大學至今的十餘年,他藉由自修、私淑歷史名士或與師友的切磋方式,不斷充實中國儒、道二家與佛學的心性修行之道,並落實為生命及藝術的實踐經驗。除了西畫的形式、媒材,阿卜極同時期中,亦自習水墨;勤練書法,進而使其知行能互證,認知與體驗合一,因此可謂,他的藝術含養是兼含,並融著東方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思潮等藝術形式,初步地發展成今日帶有「東體西用」意向的面貌。

他於1992年起,陸續任教高雄的中華藝術學校、東方工專與高師大美術系多年,也定居高雄,結婚生子。迥異於南台灣諸多著重社會性批判,反映的創作者所流露的草莽氣息,阿卜極作品的空靈,精神性表現特質,成了島嶼南方的孤光。19961998年期間,他進入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的第一屆造形研究所深造後,教育和再進修的雙重歷練,使他生命、思想的探索能於生活和創作的互動與反思中,獲得顯著的轉變、深化。近十年教學相長的過程,可說促成了他由好思強辨、狂熱執著的高中;與回歸內省、體悟性情的大學時期,漸次地將藝術專業的知識及技術性訓練,內化為以生命人本的內發詩性來沉澱創作的動源。

這次2000年末的北美館個展作品主題─「一樣」,似乎和他近年著重佛學的「心相」、「中觀」系列作品,以及探討本質的「自然」、「本然」的嚴肅語性有相當差異;其實,不僅作品調性具有與過去聯繫的延伸發展,「一樣」的意含涵與若干平易化的作品名稱之后的旨意,其實仍是稟持他一貫探索內在生命混然的共相(Common Appearance)和內質。祇是,平淡、且通俗化的用詞除代表作者回歸生活現實性的心境與表意企圖外─「一」,可說是內在整體不分的精神本原;「樣」,則是外在變化不定的萬象樣貌之總稱。「一樣」主題的精義,即是希望透過生活日常性和內在人人皆具的意象和潛在境域場能,表露「體用一如」似聖如凡的生命共通之本性。

當九Ο年代解嚴後,台灣當代美術潮勢著重表現政治社會與情色、暴力議題之際,阿卜極發自內在充實與定靜心性的表現風格,是值得當今美術生態所應關注的趨向。

此種不定的空靈之美,

真切的引動我內在探索的契機,

我並非想去尋求一種確定的答案、

或是異於他人的見解,

而是以一種靜穆直觀的心,

來體察本來存在於二元之間已久的

和諧與平衡的張力美感,

藉由個人的情感意識,

轉化成一種律動的心靈空間。